坦言集:金融出击
时间:1个月前 阅读:6
香港的问题是全然被动。等待美国加强与中国脱钩的力量,围堵中国,进而打击香港?抑或是积极主动地作出突围的部署?这将关乎香港未来的发展,也涉及中国抗美的成败。
香港现时的做法很简单。一是复常,但靠不了外国来的需求、投资,主要依靠内地旅客,扩大内需,用消费稳定社会的就业收入,特别是中下层和中小企业。由于消费模式的转变,香港需要更多的内地旅客来填补缺口,包括香港近年外出移民带来的空缺。二是发展创新科技,但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,对就业、收入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,也应比内地旅游营造的本地消费增长作用少,中短期内还是支出大于收入。三是金融主要是股市等的证券投资市场,中概股回流是重要利好因素,但资金还主要是中国内地及本地。国际资金仍属短期炒卖,难以倚靠。单是炒卖,由此产生的本地产业链、价值链有限,推动经济发展实质作用不大。其余如转口贸易、航运,在美国的去中国化下,能起的作用愈来愈少。
以此而论,香港最大机会是变成尽是服务内地需求的离岸城市。国际化没有新的开拓,去中国化会打击香港。科研产业的发展附属于深圳、广州,连大学教育也趋内地化。大学在内地设校招内地学生,在港也愈来愈倚靠内地学生,甚至中学等也开办内地课程。这样的发展是被动,不作变革开拓。如此下去,香港绝对会落后于深圳、广州,且会被深圳、广州所吞并融化。
要摆脱这样的命运,香港必须主动,必须革新。在美国去中国化的过程,香港不能内地化,而是逆向地一方面去美国化。另方面是进一步国际化,打开新局面。特区政府之进军湾区国家和东南亚,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,也属主动应对去中国化,扭转内地化。
具体而言,单单争取沙特阿美来港上市并不足够,也不易成功,反而借此机会,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要与湾区金融中心结盟。至少股市互通,发挥香港股市仅有的相对优势。在东南亚则需积极与新加坡竞争,争取东南亚正在冒起的金融市场服务需求。这两方面都要求香港的金融政策从守株待兔作出大变革。下一步是深化股市等证券市场,建立相关的价值链,改造香港的知识经济。这路可能比科研创新更具可行性,作用更大。
研究所所长 陈文鸿
转载说明:本文转载自USDT交易平台。
香港现时的做法很简单。一是复常,但靠不了外国来的需求、投资,主要依靠内地旅客,扩大内需,用消费稳定社会的就业收入,特别是中下层和中小企业。由于消费模式的转变,香港需要更多的内地旅客来填补缺口,包括香港近年外出移民带来的空缺。二是发展创新科技,但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,对就业、收入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,也应比内地旅游营造的本地消费增长作用少,中短期内还是支出大于收入。三是金融主要是股市等的证券投资市场,中概股回流是重要利好因素,但资金还主要是中国内地及本地。国际资金仍属短期炒卖,难以倚靠。单是炒卖,由此产生的本地产业链、价值链有限,推动经济发展实质作用不大。其余如转口贸易、航运,在美国的去中国化下,能起的作用愈来愈少。
以此而论,香港最大机会是变成尽是服务内地需求的离岸城市。国际化没有新的开拓,去中国化会打击香港。科研产业的发展附属于深圳、广州,连大学教育也趋内地化。大学在内地设校招内地学生,在港也愈来愈倚靠内地学生,甚至中学等也开办内地课程。这样的发展是被动,不作变革开拓。如此下去,香港绝对会落后于深圳、广州,且会被深圳、广州所吞并融化。
要摆脱这样的命运,香港必须主动,必须革新。在美国去中国化的过程,香港不能内地化,而是逆向地一方面去美国化。另方面是进一步国际化,打开新局面。特区政府之进军湾区国家和东南亚,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,也属主动应对去中国化,扭转内地化。
具体而言,单单争取沙特阿美来港上市并不足够,也不易成功,反而借此机会,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要与湾区金融中心结盟。至少股市互通,发挥香港股市仅有的相对优势。在东南亚则需积极与新加坡竞争,争取东南亚正在冒起的金融市场服务需求。这两方面都要求香港的金融政策从守株待兔作出大变革。下一步是深化股市等证券市场,建立相关的价值链,改造香港的知识经济。这路可能比科研创新更具可行性,作用更大。
研究所所长 陈文鸿
转载说明:本文转载自USDT交易平台。
网友评论